一、流动站概况
长安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于2003年,该站涵盖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交通部重点学科。
该站依托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重点开展工程机械智能化、工程机械作业理论、机电液一体化、路面施工与再生装备技术、结构强度与疲劳断裂理论、工程机械牵引动力学、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技术、工程机器人、工程机械新材料、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系统集成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奖励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该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2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8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6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7人。
二、合作导师
胡永彪
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人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三层)人员,现任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院长、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主任、国家级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筑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筑养路机械分会副会长、中国机器地面系统学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工程机械分会理事长、《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委员、《筑养路机械》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工程机械专业评审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
1983年获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长安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工程机械作业动态性能与质量控制、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与智能化、工程机械视觉、工程机器人、筑养路机械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持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7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4项,获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授权国家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著有《工程机械导论》、《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铺筑原理》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与施工机械》,曾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发表论文94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篇、核心期刊论文51篇、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主要学术成果有:①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铺筑的理论和技术;②沥青路面铣刨理论与技术;③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④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及智能化理论和技术;⑤工程机械视觉理论与技术。
通讯地址: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校本部南院·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
Tel:029-8233 4582;Fax:029-8233 4582
Email:hybiao@chd.edu.cn;hybiao@vip.sina.com
杨人凤
女,汉族,1960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曾获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现任长安大学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或方向:
工程机械作业理论、机电液一体化、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远程控制及公路工程数字化可视化等。
学术及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交通厅立项课题、产学研课题及横向课题50余项,科研合同额数仟万元。其中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及国家专利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担任多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顾问,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公路施工质量实时远程控制方面,研发出了系列“黑匣子”,被业内广泛使用,应用其研究成果指导了国内几十条高速公路的路面施工,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Tel:029-82334565
Email:yrfeng@chd.edu.cn
蔡宗琰
男,汉族,1964年12月生,福建莆田人,工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为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机械制造系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或方向: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自动化、机电液控制及自动化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对制造系统建模与控制、制造系统计划调度和性能评价、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编制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学基金3项,主要参加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壹等奖1项和国家发明专利7项。
讲授《制造过程故障诊断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等本科课程。讲授《机械智能系统非经典数学方法》、《信息系统设计技术》、《工程伦理》和《机器人学》等研究生课程。
Tel:13186132289
Email:czyan@chd.edu.cn
刘洪海
男,汉族,1963年7月生,长安大学教授、博导,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研究领域或方向:采用机械学与材料学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工程机械理论与作业质量控制,公路机械化施工与质量控制,公路机械化养护理论及装备,工程机械智能化施工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参加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机场沥青道面施工技术规范》MH/T5011,湖北省交通行业技术标准《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DB42/T 1194,云南省交通行业技术标准《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技术规范》DB53/T503,内蒙古交通行业技术标准《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范》DB15/T 1957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DB15/T1214等标准。
惠记庄
男,汉族,1963年2月生,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研究领域或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械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制造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等。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及地方政府研究项目11项,主持和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部。
Email:huijz@chd.edu.cn
宋绪丁
男,汉族,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和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第八届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研究会理事,陕西机械工程学会工程机械分会理事。
研究领域或方向:(1)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2)机械可靠性与抗疲劳设计;(3)工程机械耐磨材料及复合材料。
主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专项2项,863计划项目1项。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专著1部,教材4部等。
Email:songxd@chd.edu.cn
张春国
男,汉族,1982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长安大学首批拔尖博士培养计划(2011)、长安大学首批卓越科研提升计划(2015)、陕西省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6)、首批青年长安学者(2018)、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等人才支持计划;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致力于焊接疲劳、非线弹性断裂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2015,面上201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国家外专项目(2017),陕西省基金(青年2016,重点2017),长安大学卓越青年基金、领军人才项目等纵向科研课题近20项;在Acta Materialia,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中科院一区且Top期刊10余篇);授权专利10余件。研究成果多次被世界科研新闻资讯网Phys.org、美国科技评论杂志Modern Metals magazine和FF Journal、澳大利亚科学网Science Network WA、机械设计工程门户网站Engineering Clicks等国际媒体进行专题报道。30余次受邀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担任大会共同主席(2届)、委员,作大会主题报告、特邀报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 基于缓冲层调控的焊接接头延寿理论
[2] 金属及焊接结构的超载作用机制
[3] 基于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断裂力学解析方程
Tel:029 - 82338175
Email:zcguo2008@163.com
三、博士后招收基本条件
1.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2. 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
4. 进站后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注:依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0号)文件,国家严格控制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在职科研人员申请进站的比例。在职教师申请企业资助博士后,可不受进站在职名额限制。
四、博士后招收类别
我校博士后实行分类招收,类别包括专职科研博士后、非升即走聘用类师资博士后、专项资助博士后、企业资助博士后。
1. 专职科研博士后
依托科研项目,招收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博士毕业生。进站身份包括非定向就业博士毕业生、无人事劳动关系、在职人员(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脱产到我校从事研究工作,以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该类别严格控制比例)。
2. 非升即走聘用类师资博士后
根据《长安大学新进教师聘用管理实施办法》(长大人[2018]44号)文件,“凡校内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或可以依托学校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的单位的受聘人员一般应在校内入站为师资博士后,享受同类受聘人员工资待遇,纳入所在单位教师管理,按照《长安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考核”。
“非升即走”考核制度聘用的专任教师,根据个人研究方向,联系合作导师,自主选择进入已有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我校博士毕业生需选择与博士学位不同学科的流动站)。
3. 专项资助博士后
依托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澳门学者”等国家计划招收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申请人依托我校申报,获批后办理进站手续并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 企业资助博士后
依托学校流动站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进行联合招收培养并主要在工作站或实践基地从事企业项目研究工作的博士后人员。
备注:流动站与企业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时,严格控制在职人员进站比例。
六、进站所需材料
(1)《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原件5份
拟进站人员联系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电话:029-61105190,邮箱:bgb@chd.edu.cn)提供协议书电子版;三方(博管办、流动站、拟进站博士后)协商内容;协议书签订后,三方、校/企合作导师各执一份。
(2)《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审核表》原件2份。
(3)《长安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表》1份,双面打印。
四、联系方式
张春国 Tel:029-82338175;Email:zcguo2008@163.com
樊海龙 Tel:029-82334483;Email:fanhailong@chd.edu.cn
地 址:西安市南二环中段威尼斯官方入口welcome
邮 编:710064
博士后管理办公室:https://postdoctor.chd.edu.cn/jczgl/list.htm
常用表格:https://postdoctor.chd.edu.cn/bgxz/list.htm